9月26日,《中國青年報》每日新聞第4版以“孔繁森故里話成長”為題對我校育人案例進行專題報道。該案例先是入選了教育部“職業(yè)教育改革發(fā)展和國際交流合作典型案例”,又由中宣部推送至《中國青年報》報道。全國共五所學校獲報道,我校是山東省唯一入選學校。全文如下:
繁森故里話成長
兒時起便一遍遍聆聽人民好公仆孔繁森的故事,長大后加入學校合唱藝術團,將公仆贊唱響在大運河畔——這是聊城職業(yè)技術學院2021級云計算專業(yè)梁恩壯頗具“神奇”的經(jīng)歷。對他而言,終于圓了一個多年的夢想:“我從來沒這么近地走進孔繁森的世界,而且是很鮮活的形象,就好像他一直沒有離開過。”
聊城是孔繁森生長于斯的故鄉(xiāng),長久以來,這位先進英模的感人故事傳唱在故鄉(xiāng)每一個角落。對聊城職業(yè)技術學院這所扎根魯西革命老區(qū)學校而言,“孔繁森”已不單單是一位英模的名字,更是青年學子們隨時隨處可見的存在:課堂上的生動教材、文藝展演、志愿服務、社會實踐……“孔繁森”三個字已深深烙在該校全環(huán)境育人中。
以英模精神譜系定標思政教育新格局。榜樣就在身邊,隨處皆是課堂。
創(chuàng)新協(xié)同機制實現(xiàn)資源共享
站在太平新村的沉砂池邊,看著千年母親河自此穿流而過,王靜老師無比感慨。近年來,在這所學校聯(lián)合紅色場館、基層社區(qū)開展的英??谑鍪穼ぴL活動中,她帶領同學們走過50多個村莊,探訪了30多個基層社區(qū)、采訪200多位英模人物及其后代,搜集、整理口述史資源20余萬字。聊城的大小村落、田間地頭、社區(qū)廣場、工廠車間都留下了師生們的足跡。
“我們深切地感受到:身邊的榜樣就是最好的思政課素材,行走的課堂就是最好的思政課大課堂?!蓖蹯o說。
聊城職業(yè)技術學院專門組建了一支研究團隊,開展了“追隨繁森足跡”孔繁森精神口述史活動。團隊成員歷時5年,足跡遍及北京、西藏等14個省份,采訪孔繁森親朋好友317余人,錄制視頻18197分鐘,征集重要藏品260余件套。
團隊還系統(tǒng)整理了孔繁森的生平事跡、影音資料,打造孔繁森精神教學案例庫,與孔繁森同志紀念館、孔繁森同志故居、黨性教育基地等共建孔繁森精神實踐育人基地,建成了“口述史料+教學案例庫+體驗基地”為特色的教學資源。
這是該校推行“資源共享+師資共建+課程共創(chuàng)+理論共研”協(xié)同機制的一個縮影。
不僅如此,該校專門打造紅色音樂經(jīng)典課程《孔繁森》,針對高職生創(chuàng)建孔繁森精神專題課、浸潤課、體驗課26門,讓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,實現(xiàn)課程共創(chuàng)。
此外,該校與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合作舉辦了全國孔繁森精神研討會、全國館校合作聯(lián)盟交流會,聯(lián)合申報課題、撰寫理論文章、出版紅色讀物。并邀請校外專家進校園做報告講精神,校內(nèi)教師進場館談境界論擔當,場館館員進課堂講故事樹榜樣。
探索新時代紅色文化育人路徑
“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……”鏗鏘有力的宣誓聲回蕩在孔繁森的家鄉(xiāng)——聊城市東昌府區(qū)堂邑鎮(zhèn)五里墩村的一個樸素的農(nóng)家小院里。50名新入團的學生代表面對鮮紅的團旗莊嚴宣誓。
這個見證孔繁森成長經(jīng)歷的小院,如今已成為學生們了解孔繁森、感悟孔繁森精神的生動課堂。孔繁森兒時的伙伴孔祥印老人也來到同學們中間,回憶了兒時的孔繁森助人為樂的童年往事。如此接地氣的思政課給同學們留下難忘記憶。
“‘到西部去,到基層去,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’——這句響亮又振奮人心的口號,一直在感召著我,是孔繁森兩次義無反顧的進藏經(jīng)歷感染了我?!睂O耀晉是來自該校建筑工程系的一名學生,受孔繁森精神的感召,他積極參加志愿者服務,并入選“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”,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喀什地區(qū)葉城縣開展志愿服務。他的足跡走遍了二十六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場區(qū)。
志愿服務滿一年后,他主動申請去到縣廣播電視臺,組建融媒體中心,繼續(xù)在西部盡己所能發(fā)光發(fā)熱。2019年8月,他被團中央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辦評為“年度優(yōu)秀志愿者”。
該校探索新時代紅色文化育人路徑,通過孔繁森精神育人實踐,比如,創(chuàng)新“繁森式班級、學生”等“九星”爭創(chuàng)活動,舉辦唱繁森、演繁森、頌繁森等社團展演,開展三下鄉(xiāng)、社區(qū)宣講、幫老助殘等服務,該校厚植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,將孔繁森精神貫穿到新生入學、在校學習、社會實訓全過程。該校的“小葉子”禮儀志愿隊亮相“進博會”、“博鰲亞洲論壇”,1.4萬名學生利用假期深入到鄉(xiāng)村和社區(qū)開展社會實踐。
此外,該校還建立孔繁森精神與紅色文化研究院,設立孔繁森精神研究專項資金,整合孔繁森同志紀念館、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等國內(nèi)53所紅色場館、18所高校,建立“館校合作平臺”,建立了校館協(xié)同育人共同體。
“充分利用好這些遺址遺跡等各類資源,加強館校合作,將孔繁森精神融入課堂、社會實踐和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,讓孔繁森精神真正走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里?!绷某锹殬I(yè)技術學院副院長高杉說,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名譽館長。
充分融入師生教學成長全周期
在用好校內(nèi)育人資源的同時,該校高度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運用,和孔繁森同志紀念館開展長期戰(zhàn)略合作,共建革命文物資源融入高職思政、紅色基因傳承共同體。
為更好傳承孔繁森精神,聊城職業(yè)技術學院始終堅持“隊伍+課程+環(huán)境+實踐”全融入。該校重點打造“理論強基+跨界培養(yǎng)+實踐提升”的隊伍培養(yǎng)模式,構建起“專題課+浸潤課+體驗課+培訓課”的孔繁森精神課程體系。除了課程體系的精心打造,該校同時營造出“物質(zhì)+人文+網(wǎng)絡”的孔繁森精神育人環(huán)境。
圍繞嶄新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,聊城職業(yè)技術學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
2021年6月28日下午,全國“兩優(yōu)一先”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。聊城職業(yè)技術學院思想政治課教學部黨總支(后更名為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)被中共中央授予“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”榮譽稱號,是入選“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”的唯一一所職業(yè)院校。該模式在浙江理工大學、常州大學、山東商業(yè)職業(yè)技術學院等20余所高校進行了推廣應用。
“構建思政育人新格局,關鍵是要讓機制立起來,讓課程活起來,讓實踐動起來。思政育人要讓師生聽得懂,看得見,摸得著,要在‘實’字上下功夫?!睂W院黨委書記靳鳳蓮很有感觸地說。
(中青報.中青網(wǎng) 記者邢婷 通訊員 孫劍 曲江波)
